图1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金庸何以成为金庸?

2018/11/1 10:38:50

正如陶杰所说,金庸小说纵横上下千年历史,穿越江南塞北,奇山秀水,大漠雪原,撷取中国文化最精华的部分,自成一个宇宙。认真翻阅,随便一个名字,背后可能就是一部典籍;随便一个招数,背后可能就是一种学派;随便一个情节,背后可能就是一段历史。书单君说,金庸的小说就像一道佛跳墙,将儒家、老庄、易经、佛学、诗词、历史等顶级食材,煲在一起,文火久煎,武火提鲜,付梓后色香味俱全,虽有大补却不是人人可以消受。

读金庸不必饱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但饱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乃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人才能更好地读懂金庸。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侠客的爱恨情仇之中,为不同层次的华语读者提供了可浅可深的阅读层面。

至于那句著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更是将这种永远无法翻译的中华文化、中华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金庸之所以成为金庸,在于他填补了转型期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空白。

一个事实是,直到金庸先生1972年封笔,他的影响仍然主要局限在港台、东南亚的华人聚集区。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漫长的中国革命以及与中国革命相伴而行的革命文化的退潮,金庸先生的作品开始在内地流传,九十年代趋于极盛,一度到了无人不谈金庸、不谈金庸即意味着文化上的落伍者的地步。

金庸先生的影响力是配得上如此规模的悼念的。老一辈熬夜拿手电筒在被窝里读金庸的书;80后在课堂上包着语文书的书壳看《倚天屠龙记》;90后就算没耐心看书也看过无数经典影视作品,《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在电视上播了又播;运气稍差的00后虽然连改编的影视剧也没碰上几部经典,但是那一款款画面绚丽的手游,把金庸先生努力塑造的“侠客代入感”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如果没有读者,那肯定有金庸影视剧的观众;如果没有影视剧的观众,那一定有仙侠手游的玩家。虽然金庸早已在1972年就已封笔,但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养活了整个华语文学圈、影视圈、游戏圈乃至今天的自媒体圈,被人们称为大侠、英雄、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这次真的走了。

直到现在,这则悲痛的消息还在刷屏,共同悼念这位承载着无数华人青春回忆和侠客情怀的老人。

金庸先生对这些声誉似乎并不感冒,他既不喜欢研究他的“金学”这个词,也不喜欢市面上关于他的一些“传记”,他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立传,这辈子也有太多的秘密不方便公开。

然而正如他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必金庸先生自己也知道,以他在华语文化圈的影响力,终归是要面对历史的审视的。

金庸之所以成为金庸,在于他站在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滋养的文化高地上。

与金庸在华语文化圈的巨大影响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作品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门可罗雀。2004年,《射雕英雄传》推出法文版,只印了1000套,到2011年还没卖完;直到今年,在金庸去世前几个月,英文版的《射雕英雄传》才推出第一卷;以至于在金庸去世的外媒稿件中,西方记者们只能用“哈利波特”+“星球大战”来类比他在华语文化圈的影响力。

为什么金庸的作品“墙内开花墙外不香”?书单君在《金庸“七宗罪”》中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太中国了。